注塑制品工藝的后處理
注塑制品工藝的后處理
注塑工藝過程包括:成型前的準備、注塑過程、制品的后處理。
注塑制品經脫?;驒C加工后,常常需要進行適當?shù)暮筇幚?,以改善提高制品的性能和穩(wěn)定性。制品后處理主要有退火和調濕處理兩種方法。
⒈退火處理:由于塑料在料筒內塑化不均勻,或者在模腔內冷卻速度不均,因此常常會產生不均勻的結晶、定向和收縮,導致制品存在內應力,特別是在生產厚壁或帶金屬嵌件的制品時更突出。有內應力的制品在貯存和使用中會發(fā)生力學性能下降、光學性能變差、表面有銀紋、變形開裂等問題。解決方法就是對制品進行退火處理。
退火處理的方法是將制品放置在恒溫的加熱液體介質(比如熱的水、礦物油、甘油、乙二醇、液體石蠟等)或者熱空氣循環(huán)箱中一段時間。處理時間取決于塑料的品種、加熱介質的溫度、制品的形狀和注塑條件。凡是所用塑料的分子鏈剛性較大、制品壁厚較大、帶金屬嵌件、使用溫度范圍較寬、尺寸精度要求較高、內應力較大且不易自消的制件都需要進行退火處理。對聚甲醛和氯化聚醚塑料制品來說,雖然存有內應力,但由于分子鏈柔性較大、玻璃化溫度較低,內應力會緩慢消失,如果對制品要求不嚴格時,可以不用退火處理。
退火溫度應該控制在制品使用溫度以上10~20℃,或低于塑料的熱變形溫度10~20℃。溫度過高會使制品發(fā)生翹曲變形,溫度過低又達不到效果。退火時間根據(jù)制品厚度來定,以達到能消除制品內應力為宜。處理時間到后,應將制品緩慢冷卻至室溫;冷卻太快的話有可能重新引起內應力。
退火的實質是:⑴讓強迫凍結的分子鏈得到松弛,凝固的大分子鏈段轉向無規(guī)位置,從而消除這部分的內應力;⑵提高結晶度,穩(wěn)定結晶結構,從而提高結晶性塑料制品的彈性模量和硬度,降低斷裂伸長率。
⒉調濕處理:聚酰胺類的塑料制品在高溫下和空氣接觸時常會氧化變色;另外在空氣中使用或存放時又容易吸收水分而膨脹,需要經長時間后才能得到穩(wěn)定的尺寸。因此將剛脫模的制品放入熱水中進行處理,不但可以隔絕空氣、防止氧化并退火,同時還可加快達到吸濕平衡,此過程稱為調濕處理。適量的水分還能對聚酰胺起到類似增塑的作用,進而改善制品的柔韌性,提高抗沖強度和抗張強度。調濕處理的時間需根據(jù)聚酰胺塑料的品種、制品的形狀、厚度和結晶度大小來設定。